
新闻动态
有次在公园带娃,我看到一个小男孩,大概4到5岁。
别的孩子在滑滑梯、玩秋千,他就一直乖乖地躲在妈妈怀里,羡慕地看着。
妈妈推他:“去那边跟小朋友玩会儿吧。”小男孩摇头,说:“我怕他们不喜欢我。”
有些孩子,看起来“听话”“懂事”“不惹事”,但细心观察,会发现他们的行为背后,其实藏着深深的自卑感。
内心不够自信的孩子,真的“藏也藏不住”。
尤其是孩子有4个表现,说明他真的可能是“自卑”。
一:怕失败,不敢尝试
我一朋友的孩子,我们都觉得他头脑挺灵活的。但每次朋友要他做点事,他总会连连后退,满脸慌张地说:
“我不行,我不会,我做不好。”
朋友急得直跺脚,甚至一度怀疑,这孩子是不是太懒,不愿意动脑子?
但其实,孩子不是不愿意,而是太害怕了,害怕那个“失败的自己”。
阿德勒曾提出:
自卑感,来自于一种“消极否定自己”的心态。它会让人对自己的能力,产生质疑,并且拒绝尝试新事物。
当孩子内心对自己不够自信,就会下意识避开挑战。
因为一旦挑战失败,那个“我不够好”的标签,就会被他贴在自己身上。
他宁可不尝试,也不愿面对“做不好”的风险。
久而久之,越不尝试,就越不会;越不会,就越害怕失败;越害怕失败,就越不敢开始。
这就是典型的“自卑循环”。
二:太在意别人的眼光
我曾见过一个孩子,在舞蹈班上排练节目。
别的孩子都跳得欢快,脸上洋溢着自信,唯独她,站在人群边上,小手紧紧拽着衣角,怎么都不肯动。
老师鼓励她:“来,跟着音乐跳一下试试看。”
她小声说:“太多人看我了……我跳不好会被别人笑话的。”
后来我才知道,这孩子在一次节目中出过差错,被别的小朋友笑了几句。
那之后,她再也不敢站到人前,哪怕其实她跳得并不差。
这就是“外界评价型”自卑。
孩子的自信,本就还在建立中,而来自外界的任何一点负面评价,哪怕只是同龄人的一句“你跳错了”,都会被他们无限放大,刻进记忆里,久久挥之不去。
自卑的孩子,眼里总是装着别人。
他们不停地在担心:“别人怎么看我”、“别人是不是不喜欢我”、“他们是不是在议论我”……
这种过分在意别人眼光的孩子,很容易变得谨小慎微、讨好型人格、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长此以往,压抑自我、缺乏安全感,也就成了他们性格的一部分。
三:情绪脆弱、容易内耗
我表妹家的儿子,有次不小心把茶几上的花瓶撞倒了,花瓶碎了一地。
表妹说了一句:“你怎么也不小心一点?”
孩子当场情绪崩溃,哭了好久。
我们当时觉得,表妹其实也并没有生很大的气,只是问了他这么一句。
但在他自己看来,却似乎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和委屈。
内心脆弱的孩子,情绪一般比较敏感。
别人可能只是随口提醒几句,他的内心,很容易就掀起巨大波澜。
四:总在迎合他人
自卑的孩子,还有一种表现,就是是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,总喜欢“迎合别人”。
他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,也很难对他人说出“不”字。
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,迎合别人,才能避免冲突;顺从他人,才不容易被讨厌。
这样的孩子,往往也是“高敏感体质”,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,对他人态度十分敏感。
小时候,他可能只是表现得不敢拒绝、不敢反驳,但长大后,很容易发展为“讨好型人格”:
明明被朋友占了便宜,却不敢说;
明明不喜欢的关系,却不敢断;
明明不开心,却假装没事……
他们太在意他人评价,也太害怕不被喜欢,甚至用“放弃自己”来换取别人的一丝肯定。
这类孩子,表面乖巧,内心却无比焦虑。
五:如何养育自信的孩子
内心不自信的孩子,就像长了蛀牙的果子,外表可能还看不出来,可一旦遇上压力、挑战,很容易就垮了。
那我们该怎么做,才能一点点帮他们“补上自信”呢?
①用“肯定现在”鼓励孩子
比如孩子说:“我不行”“我做不到”,我们千万不要立刻反驳:“你怎么不行?你哪里做不到了?”
这种“拉扯式鼓励”,只会加重孩子的否定感。
我们可以换种方式:
“你现在可能还没完全掌握,但你已经在进步了。”
“这次你多坚持了一会儿,比上次更棒了。”
“你现在就已经比你想象中更有能力。”
自信,是由一次次“被看到”“被肯定”的瞬间积累而来的。
多用“现在”的状态,去鼓励孩子,让他们感受到此时此刻的自己,就已经值得被肯定。
②多聚焦过程,而不是结果
一位宝妈说,女儿在班级绘画比赛中拿了个二等奖,回来还有点沮丧:“妈妈,我没有得第一名……”
宝妈没有立刻安慰她“没关系”,而是问她:“你有没有觉得,这次画得比上次更认真?”
她点头:“有,我这次想了很久,还尝试了用不同的颜色搭配。”
宝妈立刻肯定她:“那你真的很棒!敢于挑战自己,妈妈为你感到骄傲!”
孩子的自信,来源于“我可以做得更好”,而不是“我必须比别人强”。
聚焦努力的过程,而不是结果,孩子才会把注意力从“赢别人”,转向“超越自己”。
③给孩子足够的决定权
早上出去散步,我和宝爸习惯往湖边一条路走。但有一次,布妞说:“妈妈,我想往反方向走。”
我下意识拒绝:“不行,那条路风景不好看,我们还是往这边走吧。”
布妞还是争取:“不嘛,我就想走那边。”
当我还想坚持时,我突然意识到:“那就听听她的嘛,不是什么事都非得让她听我们的。”
于是,我没有再坚持,听取了她的意见。
我们在养育孩子时,经常会要求孩子“服从”。
但其实,只要不是大的事情,我们都可以“放放权”,多听听他的意见。
孩子在一次次被尊重、被询问中,会慢慢建立起“我的选择有价值”的自我感。
有了自我感,孩子的自信心,也就自然稳了。
每个孩子,都曾是颗小小的种子,愿我们做的,是耐心浇灌,而不是急着拔苗。
愿每个孩子,都能从“我不行”,变成“我可以试试看”。
Powered by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下载中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